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时间:05-10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区域分布原则:根据地形、气候、水源地类型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划分标准,包括自然保护区、省级公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县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乡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同时,不同划分级别的保护区应相互关联和合理协调配合,确保全面保障水源地的安全,避免相互矛盾和重复建设。

2. 重点保护原则:优先选择地形复杂、环境敏感、人口密集、水质重点保护区等关键区域,确定特别保护措施和禁止性规定,增强水源地资源的保护力度,确保其水质安全、源头清洁和持续稳定供应水源。同时,加强对可能使水源地受到污染的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管,如禁止在重点保护区范围内设立危险废物处理厂、油库等有污染风险的工业企业,限制散养养殖等可能导致水源地污染的活动。

3. 划定范围原则:结合水文地质、水文生态等科学特征和附近人口密度、产业分布等社会项目,按照水体不同裸露度和保护难度等具体情况,确定范围和级别。在划定范围时,应兼顾人口统计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信息,综合考虑建设程度、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环境稳定性、资源丰富度等方面因素,以确保水源地受到全面保障和有效监管,补齐水源地保护弱点。

4. 研究到位原则:进行充分研究,以确保科学合理、实用有效。应追踪监测水源地的环境质量、水量等指标,实时调整计划和措施,加强科学平台的建设,多方协调,确保相关部门的合理配置和科学招标等环节,实现项目建设的全面公正。

5. 管理可行原则:从管理可行性和效益出发,确保规划会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应加强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制定可操作性策略和措施,加强文档备案和事后监管,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确保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合理使用和管理,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效应。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旨在确保水源地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阅读:20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