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时间:05-11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与母乳喂养有关的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4~7天出现,2~4周达到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正常范围。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或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临床上,母乳性黄疸多数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由于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作用,故需密切监测患儿的黄疸程度,防止胆红素水平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

治疗方面,母乳性黄疸多数预后良好,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较低,故确诊后多数轻症患儿无需特殊治疗。但由于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作用,故需密切监测患儿的黄疸程度,防止胆红素水平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

预防方面,母乳喂养作为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需要消除母亲对于母乳性黄疸的恐惧,尽量鼓励和教育母亲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而非单纯的停止母乳喂养。美国儿科研究院建议轻、中度黄疸的患儿应该继续给予母乳喂养。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喂养不足导致热卡摄入不足和脱水可增加黄疸的严重程度,故增加喂哺的频率可减少严重黄疸的发生。
阅读:34次

分类栏目